不孕不育并非单一疾病,而是由夫妻双方生殖系统、内分泌、免疫等多维度问题引发的综合性病症。国际生殖医学协会数据显示,其病因中女性因素占 40%-50%、男性因素占 25%-35%、双方共同因素占 15%-20%、不明原因占 10% 左右。以下从核心维度系统梳理病因分类,为精准诊疗提供基础。
一、女性因素:生殖系统与内分泌的双重影响
女性不孕病因集中于 “卵子生成 - 运输 - 着床” 的全链条,任何环节异常均可能导致受孕失败,其中卵巢功能与输卵管问题占比最高。
1. 卵巢功能异常:卵子生成与排出障碍
卵巢是卵子发育的核心器官,其功能衰退或调控紊乱直接影响受孕基础,占女性不孕病因的 25%-30%。
- 排卵障碍: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是最常见诱因,患者因雄激素过高、胰岛素抵抗导致卵泡发育停滞,表现为稀发排卵或无排卵;此外,下丘脑 - 垂体功能异常(如垂体瘤、精神压力过大)、甲状腺功能亢进 / 减退也会通过激素轴干扰排卵节律。
-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(DOR):随年龄增长(尤其≥35 岁),卵泡数量减少、质量衰退,AMH(抗苗勒氏管激素)水平降低;卵巢早衰(POF)则属病理性衰退,40 岁前即出现闭经,多与遗传、自身免疫、化疗损伤相关。
- 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(LUFS):卵泡成熟后未破裂排卵,直接黄素化形成囊肿,B 超可见成熟卵泡但无排卵迹象,常与盆腔粘连、内分泌失调相关。
2. 输卵管因素:精卵结合的 “通道障碍”
输卵管是精子上行、卵子受精、胚胎运输的关键通道,其结构或功能异常占女性不孕病因的 20%-30%。
- 输卵管梗阻 / 粘连:盆腔炎性疾病(如衣原体、淋球菌感染)是首要原因,炎症导致输卵管黏膜受损、管腔狭窄甚至堵塞;既往宫外孕手术、人工流产术后感染也会引发粘连,其中输卵管伞端粘连(积水)因影响拾卵功能危害最大。
- 输卵管功能不全:虽管腔通畅,但蠕动能力减弱(如盆腔炎后遗症)或纤毛功能受损,无法将受精卵顺利运输至宫腔,易导致宫外孕或着床失败。
3. 子宫因素:胚胎着床的 “土壤缺陷”
子宫是胚胎着床与发育的场所,内膜状态、宫腔结构直接决定着床成功率,相关病因占女性不孕的 10%-15%。
- 子宫内膜异常:薄型子宫内膜(厚度<7mm)因血供不足难以支持着床,与反复宫腔操作、雌激素水平低相关;子宫内膜息肉、黏膜下肌瘤会物理性阻碍胚胎附着,且引发局部炎症干扰微环境;子宫内膜炎、宫腔粘连则破坏内膜完整性,导致 “土壤贫瘠”。
- 子宫畸形:先天性发育异常如纵隔子宫、单角子宫、双角子宫,因宫腔容积受限或内膜分布不均,增加着床失败与流产风险。
4. 宫颈与阴道因素:精子上行的 “初始阻碍”
此类因素占比相对较低(<5%),但易被忽视,主要影响精子进入宫腔的过程。
- 宫颈因素:宫颈黏液异常(如雌激素不足导致黏液黏稠、抗精子抗体阳性)会阻碍精子穿透;宫颈息肉、宫颈肌瘤或既往宫颈锥切术导致宫颈管狭窄,也会影响精子通行。
- 阴道因素:严重阴道炎症(如滴虫性阴道炎、霉菌性阴道炎)会改变阴道酸碱度,杀灭精子;先天性阴道闭锁、阴道横隔等畸形则直接阻断精子进入路径。
二、男性因素:精子质量与生殖通路的核心问题
男性不孕病因聚焦于 “精子生成 - 成熟 - 运输” 环节,其中精子质量异常是主导因素,占男性不孕的 80% 以上。
1. 精子生成障碍: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缺陷
精子在睾丸曲细精管中生成,受遗传、内分泌、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,异常表现为 “少、弱、畸、无” 四大类。
- 少精子症:精液中精子浓度<1500 万 /mL,多与精索静脉曲张(睾丸温度升高影响生精)、隐睾(睾丸未降入阴囊导致发育不良)、染色体异常(如克氏综合征 47,XXY)相关。
- 弱精子症:前向运动精子比例<32%,常见于附睾炎症(影响精子成熟)、长期熬夜、吸烟酗酒(氧化应激损伤精子活力)。
- 畸精子症:正常形态精子比例<4%,与环境污染(如辐射、化学毒物)、生殖道感染、遗传因素密切相关,严重时影响受精能力。
- 无精子症:分为梗阻性(输精管堵塞,如附睾炎后遗症)与非梗阻性(睾丸生精功能衰竭,如先天无睾症),需通过穿刺活检明确诊断。
2. 精子运输障碍:通路堵塞与功能异常
精子生成后需经附睾成熟、输精管运输、射精管排出,任一环节堵塞均导致 “无精可排”。
- 梗阻性无精子症:输精管缺如(先天性发育异常)、输精管结扎术后未复通、射精管囊肿压迫等,均会阻断精子排出路径,患者睾丸生精功能正常但精液中无精子。
- 射精功能障碍:早泄(精液未进入阴道)、不射精症(神经损伤或心理因素导致无法射精)、逆行射精(精液反向流入膀胱),虽精子质量正常,但无法正常进入女性生殖道。
3. 其他男性因素:辅助生殖中的隐性问题
- 精子顶体功能异常:顶体是精子穿透卵子透明带的关键结构,顶体酶缺乏会导致 “受精障碍”,需通过二代试管(ICSI)辅助受精。
- 生殖内分泌异常:睾酮水平低下、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精子生成,多与垂体疾病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。
三、双方共同因素:遗传与生活方式的叠加影响
夫妻双方因共同暴露于风险因素或遗传互补缺陷导致的不孕,占比约 15%-20%,易被单一检查遗漏。
1. 遗传因素:染色体与基因的先天缺陷
- 染色体异常:夫妻一方或双方染色体平衡易位(如相互易位、罗伯逊易位)、倒位,会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率升高,引发反复流产或着床失败;Y 染色体微缺失则导致男性严重少精或无精,属父系遗传问题。
- 单基因病携带:双方均为同一隐性遗传病携带者(如地中海贫血、囊性纤维化),胚胎有 25% 概率患病,易导致早期流产或出生缺陷。
2. 免疫因素:母体对胚胎的 “排斥反应”
免疫失衡是不明原因不孕与反复种植失败的重要诱因,分为自身免疫与同种免疫异常。
- 自身免疫异常:抗磷脂综合征(APS)患者体内抗磷脂抗体攻击血管内皮,导致胎盘血栓形成,引发流产;抗核抗体、抗甲状腺抗体阳性则通过炎症反应降低内膜容受性。
- 同种免疫异常:母体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胚胎的 “异体抗原”,产生抗精子抗体、抗子宫内膜抗体等,攻击精子或胚胎,阻碍着床与发育。
3.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:共同暴露的后天影响
- 不良习惯:夫妻双方长期熬夜(影响激素分泌)、吸烟酗酒(损伤精卵质量)、过度肥胖(导致胰岛素抵抗与排卵障碍),会协同降低生育力。
- 环境暴露:共同接触重金属(如铅、汞)、化学毒物(如甲醛、农药)、辐射(如长期接触电脑、微波炉),会同步损伤生殖细胞,增加不孕风险。
四、不明原因不孕:排查后的剩余谜题
约 10% 的不孕夫妇经全面检查(如双方染色体、精卵质量、输卵管通畅度、免疫指标等)仍未发现明确病因,被称为不明原因不孕。其核心机制可能与以下隐性因素相关:
- 卵子或精子的细微功能缺陷(如卵子透明带异常、精子 DNA 碎片率升高);
-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瞬时异常(着床窗口错位);
- 胚胎与内膜的 “对话” 障碍(分子信号传导异常)。
总结
不孕不育的病因呈现 “多维度、跨系统” 的特点,女性以卵巢功能、输卵管问题为主,男性聚焦精子质量异常,双方共同受遗传、免疫、生活方式影响。精准诊疗的前提是 “全面排查、明确病因”—— 需夫妻同查,从生殖系统结构到内分泌、免疫、遗传层面逐一梳理,才能制定针对性方案。避免单一归因于某一方,或盲目尝试偏方,是提升诊疗效率的关键。